金匮要略/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金匮要略

“研究《金匮要略》

更新时间:2011/5/10 16:57:36     浏览次数:1415次

《金匮要略通俗講話》--何任
 

“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

  他編寫了解放後第一部《金匮》讀物《金匮要略通俗講話》,至今已發行15萬余冊;他主編的《金匮要略校注》成爲現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權威版本,被日本學者譽爲“中國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他被稱爲經方大師,和劉渡舟先生一起被稱爲“南何北劉”。

  何任認爲,學生畢業不是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更意味著自己獨立進行艱辛研究的開始。

  在教學、臨床之際,他以中醫第一部雜病學專著《金匮要略》爲研究重點,開始了自己成爲《金匮》大家的探索之旅。

  1958年,他編撰出版了解放後我國第一部《金匮》讀物《金匮要略通俗講話》。此書第一次以白話形式對《金匮》原文進行全面闡釋,極大地方便了初學者,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至今已發行15萬余冊。

    1985年,他編撰《金匮要略提要便讀》、《金匮要略講義》兩書,爲《金匮要略》的教材編撰探索出了一種沿用至今的範式。同年,應日本漢方醫界和東京醫校邀請,何任前往日本講學,爲日本學者作“《金匮要略》之研究”的學術報告。精邃的研究,豐富的成果,生動的報告,深得日本學者的尊奉與推崇。

  何任研究經方,也善用經方,主張盡可能使用經方全方.1988年,他當選爲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每次赴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北京中醫藥大學董建華先生都會邀請他去義診,當時他主要研究《金匮要略》,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主要研究《傷寒論》,二人被董建華先生稱爲研究經方的“南何北劉”。

  1991年,何任主編的《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語譯》兩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金匮要略校注》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並被翻譯成日文版,成爲日本醫生學習中醫的教材,他本人也被日本漢方界譽爲“中國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如今,該書成爲現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權威版本。

  作爲一代《金匮》大家,何任應用經方非常娴熟,用藥味少而效宏。

  “經方用藥,須有嚴格規律”,何任說,“用大承氣湯就得按‘四黃、八樸、五枳、三芒’的比例。如果少其中的芒硝,那就不能說用大承氣湯,而是用小承氣湯。在臨床中,要麽你就准確地運用經方,有針對性的辨病、辨證,要麽不要說你用經方,只能說是個人的經驗方。”

  “比如瀉心湯,某一味藥的用量加大,爲主藥,就分爲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而各方中亦有一些增損,但各有其適應證,不可混用。”

  何任每天都要抽出時間讀書、每月都要撰寫論文,至今已發數百篇。《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從1977年創辦至今,每期都有何任的學術論文刊出,30年來從未間斷。

  醫術

  疑難雜症療效佳

  他雖是經方專家,但不排斥時方,當用則用,惟效是求;他創立的“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的十二字治療腫瘤原則,在臨床被廣泛運用,並屢獲奇效。

  擅用經方,亦不排斥時方,一切惟療效是求,這是何任遣方用藥的特色之一。時方,習慣上指的是經方以外的治溫熱病各家方,如三仁湯、清營湯之類。何任認爲,這種方劑,基本上是結構完善的,一般宜全方使用,不可過多增減。

  每逢何任門診,浙江名中醫館和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門診部必排著長長的隊伍。這些人大多是淩晨一、兩點鍾來的,有的則是前一天晚上就在這裏等候。他們有的講杭州方言,有的操東北口音,有的是廣東話,還有的是歸國華僑說著的不太流利的普通話,不爲別的,正是爲了來找何任教授看病。

  “何任可真是華佗再世,是真正的大醫。我現在這條命就是何任給的呀!”在之前的采訪中,浙江嘉興病人沈某反複贊頌何任。

  沈某被上海某大醫院確診爲膽囊癌晚期肝浸潤,認爲已無法醫治,並預言只能存活20天左右。經何任詳細診察,精心辨證,以扶正祛邪蠲痛法立一處方。病人服用7劑後即覺症狀明顯好轉。續服4月後前往原上海某大醫院檢查,癌腫完全消失。2個月後即照常上班。後間斷服藥,至今已過去整整18年,病人依然健康如常人。

  何任擅長治療時病內科、婦科、腫瘤、疑難雜症等,在治療腫瘤時,強調應遵循“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的十二字法則。

  “不斷扶正”,就是指治療自始至終要調整正氣,培益本元,提高病人抗病能力。“不斷扶正”之方法,何任在臨床上又將其細化爲三種,即益氣健脾、養陰生津、溫陽補腎。

    “適時祛邪”,就是指在“不斷扶正”的基礎上,將清熱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結法、理氣解郁法交叉配合使用。

  “隨證治之”,即是指在綜合考慮腫瘤疾病的基礎上,在“不斷扶正”、“適時祛邪”的原則指導下,依隨病人就診時所出現的各種證候表現及體檢指標,針對性地辨證治療。

  何任早年行醫期間,曾遇一肺結核大出血的病人,病人情況危急,何任一邊令人用冷毛巾敷與胸部,一邊把藕搗汁沖服十灰散,病人大出血停止。“單獨的中醫也能治療重症,關鍵是要有勇氣治療。”何任說。

  22歲女患者劉某,患精神分裂症多年,時常發作,不時歌吟啼哭,煩躁惱怒,甚至割腕自殺。經何任診查,爲其開出兩個處方,叮囑病人兩個藥方隔周交替服用,病情有效控制,並參加了一個模特班培訓,欲參加某項全國模特大賽。當病人及家屬感激萬分,跪謝何任時,何任卻謙遜地說:“醫生就是要想盡辦法治好疾病,上工十全其九,我還有距離呢!”

  有時他的病人太多,醫院怕他太辛苦,欲回絕補號的病人,何任總會說,“他們從外地趕來,已花了不少路費,就加個號吧,我遲點休息無所謂。”

  已是浙江省名中醫的小女兒何若蘋說,“我父親這一輩子行醫救人的故事,說上1年都說不完。甚至他老人家自己生病時,都不忘自己是一名醫生,還在鑽研岐黃之道。”

  做人

  社會責任重如山

  他是“十老上書”的領頭人,亦是“八老上書”的參與者;有人貼大字報,嬉稱他爲“八哥先生”,當上級追查,仍出手相救;他對中醫藥事業奔走呼籲,赤膽忠心。

  何任對中醫藥事業的精誠之心,日月可鑒。當代中醫發展史上有兩次著名的“十老上書”、“八老上書”,何任均列其中。

  他是“十老上書”的發起人,1984年,焦灼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舉步維艱,何任高瞻遠矚,聯合山東中醫學院張燦?w教授、湖北中醫學院李今庸教授、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路志正主任醫師等十位當時全國最著名的中醫專家,呈書國務院總理,陳述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嚴重制度缺陷,懇切希望中央能建立獨立的中醫藥管理系統,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

  “我當時的這個決定,連我的愛人都不知道,都是在秘密進行,上書國務院,以前我們沒有做過”。回憶起那段往事,何任感慨頗多。

  1986年,國務院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國家中醫管理局,從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了自己專職的政府行政機構。

    1990年,何任等8位全國著名中醫藥專家再次上書中央,懇切呼籲加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職能。“八老上書”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不僅加強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職能,一些省、市也相繼成立了中醫藥管理局。

  再次想起往事,何任的臉上多了一絲肅穆,“有的老專家現在都不在了,中醫發展需要傳承啊。”

  何任關注著中醫的發展,卻從不把別人對他的評價放在心上,對批判自己的人還出手相救。

  1957年,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右鬥爭”,身爲學校黨委委員的何任由于經常傳達黨的文件被人貼大字報戲稱爲“八哥先生”,在上級派人調查此事時,認爲該人是對黨進攻,而何任卻將責任歸結爲自己身上。

  “他也有妻子兒女,也不容易,也是一時沖動吧,我說,他貼大字報是因爲我主張使用經方要原方使用,不要改變,所以才被他戲稱,上級認爲我說的有道理,沒有追究。”何任說,“現在他還在世,我想我是對的。”

  “老人家一直關注中醫事業的發展,每當有好的政策出台,就特別激動,”在何任停頓之際,他的女兒何鈞講起父親第一次讀“十七大”報告時的情景,“報告中有關于中醫的發展,提出了‘中西醫並重’,這使老父親激動不已”。

  “以前資料是‘中西醫結合’,現在中央明確‘中西醫並重’,說明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何任說。

  “老牛明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何任爲浙江中醫藥大學寫的條幅,“養生先養心,養心先養誠”是其做人的准則,高尚的醫德、精深的技藝,何任贏得了社會的普遍推崇與敬重。他以赤膽忠心的中醫情懷,憑借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探索的精神,開拓了一條艱辛卓絕的名醫之路。

  何任小傳

  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人,爲中醫世家。

  1938年-1941年,上海新中國醫學院學習。

  1947年,創辦中國醫學函授社。

  1949年-1955年,創辦慶春中醫聯合診所,任浙江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

  1958年-1983年,任浙江中醫學院副院長、院長。

  1983年至今,任浙江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