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開寶本草》。
別名:澄茄、毗陵茄子、山胡椒。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澄或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其根為豆豉薑亦供藥用,多為野生。
產地:主產于長江流域,如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鑒別:1、蓽澄茄:未成熟的乾燥核果,上部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網狀皺紋,頂端有突起柱頭遺跡。基部果皮延長,形成細直的假果柄,長3~7毫米,直徑約會1毫米,表面有縱皺紋。外果皮與中果皮稍柔軟。內果皮薄而脆。內含未成熟的種子1粒,黃棕色,富油性,氣強烈方向,味苦。
2、山雞椒:成熟的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外表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細的網狀皺紋。果基部有殘留的小型宿萼,具6齒,下連細長的果柄。多已脫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軟多油,內果皮薄而脆。內含種子1粒,子葉2片,黃棕色,富油質,胚根細小。氣芳香如老薑,味稍辛辣而微苦。
以上兩種,均以幹身,個大,氣味稍厚,有油質,無雜質者為佳。
主要成分:蓽澄茄果實含揮發油10%~18%,蓽澄茄素2.5%,樹脂3%、色素7%、蓽澄茄1.7%、脂肪油1.5%、澱粉1.8%。揮發油主要成分為A-香檜烯約33%。果實中尚含蓽澄茄內脂。陳久品中並含蓽澄茄腦。
山雞椒果是含揮發油約5%、脂肪油40%。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檸檬醛,甲基庚烯酮以及少量檸檬烯和芳香醇。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1.3%,其中穀甾醇占3.5%。
山雞椒葉含檸檬醛、揮發油、芳樟醇等;樹皮含生物鹼、檸檬醛,但不含香茅醛。
藥理作用:蓽澄茄果實對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並能吸收,對泌尿道及呼吸道粘膜也能發揮此種作用;口服其揮發油,對尿路有某些防腐作用。此種作用主要有蓽澄酸引起。蓽澄茄素無重要物理作用。
家兔口服山雞椒流浸膏1g/kg,可使尿量及氯化物排泄量增加,而口服煎劑2g/kg則無作用。
山雞椒水浸液,可殺滅淡色庫蚊幼蟲,其油劑或酊甘油劑搽於皮膚可避蚊蟲。
其外,山雞椒直接觀察及培養,對日本吸血蟲有抑制作用。
炮製:揀淨雜質,生用。
性味:辛、溫。
歸經:入脾、腎經。
功能:溫暖脾腎,健胃消食。
主治:食積氣脹、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腸鳴泄瀉、痰癖。
臨床應用:蓽澄茄暖脾腎,下冷氣功專,對療腎氣及膀胱冷氣之功,少類於花椒;治陰逆下氣塞,少類於吳茱萸。本品以溫為補,洵屬外傷於寒及內虛為寒之對藥。
治噎膈反胃,可與白豆蔻配伍;與高良姜配伍,可治寒呃;與薄荷葉、荊芥等配伍,可治鼻塞不通;與蓽澄配伍,可治牙痛。
此外,臨床常用蓽澄茄粉末單服,對治療阿米巴痢疾有效率90%以上。
使用注意: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者忌用。
用量:1.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放在鼻孔中。
處方舉例:1、蓽澄茄散(《扁鵲心書》):治脾胃虛滿,寒氣上攻于心,心腹刺痛,兩脅脹痛,頭昏、四肢困倦,嘔逆、發熱、泄瀉,飽悶;蓽澄茄、高良薑、肉桂、丁香、制厚樸、桔梗、陳皮、醋三棱、甘草各45g、制香附90g。共為細末,每服12g,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渣服。
2、蓽澄茄丸(《宣明論方》):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心腹痹痛;蓽澄茄15g、高良薑60g、炒神曲、青皮、官桂(去皮)各30g、煨阿魏15g上為末。醋、面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
注:蓽澄茄始載于宋(《開寶本草》),又名毗陵茄子,李時珍認為二者均是“番語”。陳藏器稱“蓽澄茄生佛誓國”。李珣稱“胡椒生南海諸國,向陰者為澄茄,向陽者為胡。”按頤征廣州志雲,“澄茄生諸海國,乃嫩胡椒也。”李時珍稱“南海諸番疆皆有之,蔓生,春開白花,夏結白實,與胡椒一類二種。”。又據《本草綱目》的附圖,蓽澄茄是南海所產胡椒種植物已無可疑。但現今中藥所用蓽澄茄均為樟科的山雞椒,二者形狀氣味均頗為相似,故易相混而代用。又按(《唐本草》)載有湖南地方稱山雞椒代替進口的蓽澄茄,亦屬可能。
由上考證可以認為本草所載蓽澄茄為胡椒科植物的果實,而如今所用中藥蓽澄茄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即本草所載的“山胡椒”。二者功能主治既屬相同、互相代用、亦屬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