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撥為較常用中藥。始載宋《開寶本草》,原名蓽菝。
來源:為胡椒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蓽撥的未成熟果穗。
產地:印尼、越南、我我國雲南亦有產。
性狀鑒別:果穗呈圓柱狀,有時稍彎曲,長約2~5釐米,直徑5~8毫米,少數帶有1~2釐米長的果柄。外表面黃棕色或深棕色,由多數細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緊密整齊形成交錯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圓球形,直徑約1毫米,質堅脆,斷面稍發紅或帶白點。清香,味辛辣。
以身幹肥發色黑味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堿,另含揮發油。
功效與作用:祛風、散寒、鎮痛、消腫。
性味:辛、大溫。
歸經:入胃、大腸經。
功能:溫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嘔吐酸水,鼻淵牙痛。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及腹痛、蓽撥和姜、厚朴配伍,可治療胃寒吐涎、吐酸水及心腹冷痛等,與細辛、檀香、延胡索、高良薑、當歸配伍,可治療心絞痛。
用量:1.5~3g。
處方舉例:蓽撥3g、雄黃1g、冰片1g、共為細粉,用少許敷在痛苦牙上可治療牙疼。
注:1、含胡椒鹼4%~6%,揮發油1%。
2、過去進口蓽撥有兩種:①泗水蓽撥,主產于印尼的泗水。表面棕褐色,條順直。穀粒狀小突起物緊密,香氣濃。質佳。
②安南蓽撥,主產于越南。表面棕紅色,條彎曲,穀粒狀小突起物疏鬆,香味淡,質次。
雲南產的蓽撥,性狀氣味與泗水蓽撥相似。品質較佳